666982wo 发表于 2023-1-1 10:23:34

情感麻木、感觉带着“人格面具”生活?警惕越来越普遍的这种心理问题 ...

策划、撰文 / Chris、草芽君
编辑 / KY 主创们
朋友形容她最近的生活状态为 " 失焦 "。
在旁人看来,她其实过得不错的:每天居家办公、有时自己下厨、周末和朋友打游戏……但她说,自己每一天的生活都是迷迷糊糊的,即使有事可做,时间被填满,心里还是空虚。
" 日复一日,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 就像镜头失去了焦点,她无法看清生活的本来面目,只能活在一种虚幻的朦胧中。
事实上,这种失焦感的本质,正是在于远离了真实的生活。当一个人与真实的生活之间隔着 " 滤镜 ",那些本应该鲜活的、具体的、充满烟火气的人事物,变得模糊而漫无目的。
那么,生活的真实感究竟来源于哪里?为什么明明活得忙碌而辛苦,却感受不到真实和意义?如何才能摆脱空虚、重燃热情,以积极的态度投入真实的生活?
来看今天的文章。



你是否已经远离了
「真实的生活」?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时刻:做该做的事、见该见的人、说该说的话,但并没有遵循自己的真实想法。一个人生活中这样的时刻越多,ta 离自己真实的生活就越远。
你是否已经远离了真实的生活?来看看以下几种表现——
表现一:对自己和他人情感麻木(emotional numbness)
Ta 们身体和心理上都表现得十分平淡,这可能是因为 ta 们处于不能正常体验和表达情感的麻木状态。
情感麻木的人,缺乏情绪反应,对各种活动和安排没有兴趣,对他人也保持较强的距离,给人的感觉是 "ta 们什么也不在乎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让人免受情感和身体的痛苦,但同时,也会带来无法真正参与生活的无力感。
表现二:工作和生活的严重异化(dehumanization)
最早对 " 异化 " 进行全面阐述的是马克思,他认为异化是人作为客体被动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人不再是充满人性的完全的人,而变成了某种 " 工具 "。
远离真实生活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被严重异化,无法感知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即便感知到了,也没有勇气去面对,变成了与自身关系极为遥远的人。同时,异化也让我们难以信任他人,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利益交换,不再能够交心。
表现三:戴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Ta 们以一种 " 回应外部世界 " 的方式开展生活,选择那些外部世界认为是好的行为。因此,ta 们往往为了回应不同要求而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 " 自己 ",在生活中带上不同的人格面具。
比如,ta 们可能会通过表演强势(acting strong)来隐藏自己的不安和脆弱。在人际交往中,不在乎自我尊重,只追求 " 他人尊重(other-esteem)"。
表现四:与现实世界的不健康分离(unhealthy dissociation)
Ta 们会通过不健康的方式,让自己和现实世界分离(dissociation),比如暴饮暴食、酗酒、危险性行为和吸毒。这些方法,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 ta 们应对压力、减少现实世界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但大多在一时的逃避后,只会带来更糟糕的后果。
以上 4 种表现,在短期内可能带来比真实袒露更高的回报,但长期来看,它们只会带来很多负面感受,比如被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缠绕着,感到无穷无尽的空虚。
心理学家认为,真实的生活对我们的福祉更为有利,而投入真实生活的关键在于拥有高水平的生活的本真性(authenticity)。



生活的本真性,
对我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美国戏剧家 Eugene O'Neillr 将生活的本真性,描述为 "Men being what they are",也就是一个人是忠于自己的个性、价值观和精神而生活。
拥有高水平生活本真性的人,不管面临着怎样的压力,对自己和他人都很诚实,ta 的价值观、理想和行动是一致的,可以不受别人的想法和期望的影响,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在更深的层面上,正是真实指引了你通往自己想要的生活。当你清楚了什么对你来说是重要的,你将知道如何做出符合自己身份和核心价值的决定,从而开始创造给你带来意义和快乐的生活。
最新的研究证实,生活的本真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明确联系(Jacobs & Barnard, 2022)。高水平的本真性与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自尊、自主性、幸福感、个人成长、自我接纳等呈正相关(Wood et al,2008)。
生活的本真性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日常的方方面面。有研究发现,在网络上自我表达更真实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也更高(Bailey et al.,2020)
那些能够在社交媒体上更真实地表达自我的人,比如给自己真正喜欢的内容点赞、转发喜欢的话题、以符合自己性格的语言风格发布内容等,会比尝试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时,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少的消极情绪(Bailey et al., 2020)。
看来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做真实的自己比做别人都要轻松得多。



如何才能实践
生活的 " 本真性 "?
01 丨在生活中感知真实的自我(genuine self)
投入真实生活的基础,是了解真实的自我。拥抱真实的自己,会带给我们强大的自尊,相反,在他人面前隐藏真实的自我,会让我们变得脆弱。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觉察,形成对自己连贯的、多面的认知和身份感。其次,不带偏见地处理关于自我的 " 评价性信息 ",客观地认识自己,无论是积极面还是消极面。在此基础上,在行为层面 " 真实 ",尽量做与自身价值、偏好、需求相符的事情。
在生活中尝试正念(mindfulness)。活在当下,保持一种主动地、开放地、有意地关注当下的精神状态,有助于我们以对个人当下体验、放松而无评判的方式来自我觉察(Kernis & Goldman, 2005)。
在网络上展示真实的自己。不必给自己创造一个虚拟的、理想化的完美人设。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上真实地表达自我的人更快乐(Bailey et al., 2020)。比如,尝试分享更真实的心情、发布不修图的自拍、不带滤镜的生活风景照。
持续探索职业生涯的发展,寻找与自身价值和人生需求相符的工作环境。当人们感觉自身核心的真实自我与工作环境相匹配时,会在工作中体验到更高的本真性(van den Bosch & Taris, 2014)。
02 丨建立真实的人际连接(human connection)
投入真实的生活需要让生活中的人看到 " 真实 " 的自己,因此与他人建立真实的人际连接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这个时代,真实的人际连接在显著减少,我们很容易缺乏社会互动和来自他人的支持。
心理学家 Bren é Brown 认为,真实的人际连接是发展有意义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你带着真实的自我出现时,才能真正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并体验到真实的爱、亲密和归属——这是马斯洛层次理论中最重要的需求。
此外,在真实的人际连接中,你会经历多种情绪表达,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和内啡肽——这是 " 感觉良好 " 的神经递质,让你远离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负面情绪,
爱要说出口,主动表达关心与支持。研究发现,主动给予他人社会支持的人,能够与他人保持更紧密、深度人际连接,不仅更快乐、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感,还能更长寿(Inagaki & Orehek, 2017)。
记录一份 " 感恩清单 ",对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和人表达感谢。感恩代表着对生活的好奇和欣赏,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谊。研究发现,那些始终心存感激的人更乐于助人,也更快乐、有活力,能够享受真实的生活(Wood et al., 2010)。
创造小而深的人际圈,调整大而广的交友模式,减少在浮于表面的关系上浪费的精力。



03 丨追求独特的私人化体验
拥抱真实的的自我,让我们有勇气追求私人化和独特体验的生活。
在这个人人异化的社会,你更需要向内看,发掘那些能够带来 " 我是我 " 的私人的时刻。你可以通过下面的问题进行自我回顾,理清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你会发现更容易做出符合真实自我的决定,从而投入真实的生活。
哪种类型的人、活动或情况会让你觉得最有活力 ?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一些人或部分让你感到不快乐和愤怒 ?
在你感觉到「真实的生活」的情况下,发生了什么 ?
你和谁在一起?
做了哪些活动?
这些经历带来的积极情绪和结果是?
尝试能够充分发挥你的个人价值和优势的实现幸福主义活动(eudemonic activities)。这类活动通常是创造性的,需要付出更多思考和努力。研究发现,这类活动比享乐活动能带来更持久的人生意义感和幸福感(Deci & Ryan, 2008)。
投入到能给你带来心流的体验中。" 心流体验 ",一般是那些目标明确、挑战与你的技能完美匹配的活动(Csikszentmihalyi, 1990)。
探索你的 " 心流事件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完全沉浸在某项活动中,只关注自己的体验;无法意识到周围发生的其他事情;在活动结束后感到 " 时光飞逝 "。将你想到的 " 心流事件 " 记录下来,并写在近期日程安排中。
多接触大自然,走进真实的世界。当我们的身体被禁锢在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时,我们的思想很可能是无法彻底 " 私人化 " 的,这时候走近大自然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们可以从真实的自然世界获得本真的归属感与联结(Shiota et al., 2007),从而激发对生活的热爱,提升幸福感和满足感(Rudd et al., 2012)。
正文到此结束。
时代可能停摆,生活总会继续,拥抱生活的本真性,让我们一起投入到具体的、鲜活的、真实的生活里。
关注身边可爱的人,关注身边具体的事。以私人化、充满烟火气息的事情来对抗宏大世界千篇一律的标准,活在此时此地,与身边的人产生联结,体验到脚踏实处的落地感。
你的小日子,也是生活的大趋势。小红书近日发布了《2023 小红书年度生活趋势——投入真实生活》。结合了平台对年轻人趋势的挖掘、专业机构对青年文化的深入研究,最终形成对 2023 年生活趋势的观察和预测。更多详细报告内容及趋势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进行阅读。



生活趋势是一种群体大数据,它提供理想生活的参照,而只有以自己为基准,理想的生活才会发生。对于那些仍对 " 自己该怎么生活 " 充满困惑的人,一本叫《八百万种走法》的书提供了一个答案:你要做的只是两条腿轮流向前,而秘诀就是留在赛场上,就是不停地前进。
新的一年,不必追赶时代的洪流,好好感受,投入并创造身边积极而真实的生活,创造就是我们自己的时代。
愿你在 2023,投入真实生活,不停地前进。
References:
Bailey, E. R., Matz, S. C., Youyou, W., & Iyengar, S. S. ( 2020 ) . Authentic self-expression on social media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subjective well-be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 11 ( 1 ) , 1-9.
Csikszentmihalyi, M., & Csikzentmihaly, M. ( 1990 ) .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 Vol. 1990 ) . New York: Harper & Row.
Deci, E. L., & Ryan, R. M. ( 2008 ) . Hedonia, eudaimonia, and well-being: An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9 ( 1 ) , 1-11.
Inagaki, T. K., & Orehek, E. ( 2017 ) . On the Benefits of Giving Social Support.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6 ( 2 ) , 109 – 113.
Jacobs, R., & Barnard, A. ( 2022 ) . Authenticity as Best-Self: The Experiences of Women in Law Enforcemen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3, 861942.
Kernis, M. H., & Goldman, B. M. ( 2005 ) . From thought and experience to behavior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 multicomponent conceptualization of authenticity On building, defending and regulating the self: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31-52.
Rudd, M., Vohs, K. D., & Aaker, J. ( 2012 ) . Awe expands people ’ s perception of time, alters decision making, and enhances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 10 ) , 1130 – 1136.
Shiota, M. N., Keltner, D., & Mossman, A. ( 2007 ) . The nature of awe: Elicitors, appraisals, and effects on self-concept. Cognition and Emotion, 21 ( 5 ) , 944 – 963.
van den Bosch, R., & Taris, T. W. ( 2014 ) . Authenticity at Work: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 Authenticity Measure at Work.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 15 ( 1 ) , 1 – 18.
Wood, A. M., Froh, J. J., & Geraghty, A. W. ( 2010 ) . Gratitude and well-being: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0 ( 7 ) , 890-905.
Wood, A. M., Linley, P. A., Maltby, J., Baliousis, M., & Joseph, S. ( 2008 ) . The authentic personality: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conceptu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uthenticity Scal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5, 385 – 399.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搜索文章丨心理测试丨招聘丨转载丨合作 请戳菜单栏
广告

xiaoqqiao 发表于 2023-1-7 06:31:20

哇,这个太有创意了。

一击致命 发表于 2023-1-22 05:51:25

这个图文并茂,高手文人。

AAAA2017 发表于 2023-2-2 06:34:30

支持楼主,这个发表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情感麻木、感觉带着“人格面具”生活?警惕越来越普遍的这种心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