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在上海朵云书院·戏剧店颁出。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传授熊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突进的艺术与革命意识的重构》、北京大学中文系助理传授路杨的《履历、情理与真实——再论古元延安木刻的风格“变化”》、 上海大学中文系副传授朱羽的《天然汗青的“接生员”——周立波1950-1960年代短篇小说的“风格”政治刍议》、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授陈培浩的《“当代汉诗”与中国诗学“今世性”的天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准聘副传授袁先欣的《沈从文三十年代中后期湘西叙述中的民族与地区》5篇作品获奖。 唐弢是我国闻名作家、鲁迅研究专家、文学理论家、文学史家和藏书家,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奇迹作出了紧张贡献。1992年,其家人在唐弢逝世后将其全部藏书捐赠中国当代文学馆,赢得了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敬意。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由中国当代文学馆设立,每年评比一次,意在弘扬唐弢的学术精力,鼓励年事45岁以下青年学者的现今世文学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最具权势巨子性的青年学术奖之一。自2022年起,上海文艺出书社与中国当代文学馆互助举行该奖项,支持中国青年文学研究者和品评家的发展。 唐弢之子唐若昕 本年是唐弢诞辰110周年,唐弢之子唐若昕出席了颁奖仪式并为奖项揭幕奖杯。中国当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王军特殊先容,奖杯是对中国当代文学馆馆藏的唐弢书椅举行3D复原等比例缩小,唐弢书椅可以酿成梯子蹬踩拿取图书,以唐弢书椅作为奖杯,取“学问当坐冷板凳,研究甘作他人梯”之意,盼望广大青年学者可以或许以书为伴,以学问为志向,以老一辈学者为模范,在学术研究上不停精进。 在运动现场,唐若昕蜜意回想了“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由来,他对“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十几年来得到的支持表现感谢,也对文学奇迹的生生不息表达敬意与感慨。 对中国当代文学馆馆藏的唐弢书椅举行3D复原等比例缩小的奖杯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表现,本日在上海颁发“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在肯定意义上,“唐弢老师回到了上海”。人们相聚这里,也是对唐弢那一代人的初心和志业最好的怀念、重温、继续和弘扬。 “‘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我们可以或许感受到中国现今世文学研究学科几代人对‘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所倾注的心力和热情,以是我信赖它会真正成为一代又一代满怀抱负、才气的学人们,踏上他们更为宽广的学术门路的过程中,一个很紧张的路标。”李敬泽说。 评委代表、复旦大学传授陈思和也表现,“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给了广大青年学者一个有力的支持,让他们能在高校指标之外,找到属于本身的学习爱好、方向和尺度。 获奖代表袁先欣坦言,作为中国现今世文学的后学,她进入当代文学研究范畴时正是高喊“文学已死”“当代文学已死”的期间。“本日追念起来,终极吸引我留在当代文学的,除开对议题自己的爱好,大概更紧张的是几位师长的模范:在他们身上,文学,研究与深切的期间关怀,仍旧以活的方式相互关联。这正是唐弢老师所遗留下来的、与他的著述一样贵重的传统。” “中国式当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 随后举行了“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学术研讨会和中国青年品评家系列运动。李敬泽、陈思和、王军、吴俊、王鸿生、郜元宝、罗岗、程光炜、文贵良、李丹梦、周展安、金理、黄平、项静、李斌、姜振宇、石岸书等学者就“中国式当代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睁开探究;李蔚超、周展安、熊鹰、袁先欣、邓小燕、李斌、朱羽、路杨、罗雅琳、黄平、金理、陈培浩、樊迎春等青年品评家则就青年学者文学研究的题目和方法各抒己见。 这个周末(3月18、19日),首届短篇小说论坛、思南读书会对谈、唐奖青年学者对话等运动都在上海举行。中国当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到场了各类文学运动。这也是中国当代文学馆加强为高校、文学界和广大读者提供学术支持的本领,推动中国当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制度的继承发展,造就中国文学品评新气力的紧张办法。 上海世纪出书团体党委副书记阚宁辉说,作为九十年前唐弢老师文学起步的地方,上海将通过举行和开展一系列高质量的论坛和出书运动,开启“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的世纪新篇章和海上新里程。 运动海报 附:第十一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授奖词 熊鹰的《<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突进的艺术与革命意识的重构》纯熟运用中文、日文、德文和英文质料,以德国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在1930年代初对中国革命及左翼文学活动的影响为线索,在广阔的汗青配景下,睁开了德国-中国-日本等多重语境的比力分析,不但为鲁迅在1930年代对左翼文学活动的构造和向导权的思索提供了独特解释,也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环球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案例。 路杨的《履历、情理与真实——再论古元延安木刻的风格“变化”》深入过细地分析了古元木刻在开掘新生存与旧情势的创作履历,指出古元的情势探索真正关切的是怎样通过踏实创作,构造富于情绪性的艺术“细节”与有条件的“真实”,从而在根本上贴近农夫的生存履历、情理布局与身心感觉。 朱羽的《天然汗青的“接生员”——周立波1950-1960年代短篇小说的“风格”政治刍议》接续唐弢对于周立波新旧叠合风格的解读,通过过细的文天职析,富于说服力地出现了周立波所认同且依靠的“政治风格”,在“以小见大”中折射期间的伦理困难,详细而微地重构了周立波作品中作为“生”之“态”的社会主义生存天下,为我们熟悉中国社会主义的汗青提供了文学履历的线索。论文切入点正确独到,同时具有理论和汗青的纵深。 陈培浩的《“当代汉诗”与中国诗学“今世性”的天生》 牢牢捉住“当代汉诗”与“今世性”两个概念,将其作为征象及理论题目睁开探究。论文涉及怎样对待当代性,怎样面临当代性的产生和睁开,怎样面临非西方艺术在当代化与主体性之间取得复杂、玄妙、艰巨的均衡等紧张题目,为当代汉诗研究提供了富于开导性的新思绪。 袁先欣的《沈从文三十年代中后期湘西叙述中的民族与地区》对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沈从文笔下的苗人,与湘西苗族观察、苗民革屯活动举行了汗青性对读,深入剖解了作家对民族、地方、国家等题目的参与和思索,有力地出现了沈从文的族群观念与同期间的知识生产、政治变乱、大众活动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视野开阔,史论联合,深见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