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2022年,是一级市场投资令人难忘的一年,无论是募资还是投资,均面对着艰难挑战。 面对新的一年,投资人又有了新的期待和变化。有人想紧跟变化,在大趋势下做些事情。也有人转身离开。无论怎样,努力调研、找到好项目,仍是创投行业永恒的主题。 站在新的时点,科创板日报拟出2023年关键词,与投资人一起展望新年趋势。 关键词1:全面拥抱人民币基金 2022年,市场已明显感受到美元基金的退坡,在成功募集美元基金的机构中,头部效应明显。创投圈里几乎任何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去年人民币基金在大跨步迈入: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地方金控集团以及上市公司,均是投资人眼中潜在的出资人。 记者在朋友圈中看到,甚至有机构直接喊话人民币出资人,称已与某地政府达成产业基金合作,且已完成返投,感兴趣的上市公司可以一起设立自己的并购基金。 沪上一位做人民币基金募资的机构人士表示,全面拥抱人民币基金是未来大趋势。年前没有完成募资的,年后会陆续去Call款。“相比小机构, 一线美元基金机构在募资过程中,其实人民币投资人早已到位。所以在成功募集美元基金募资的同时,也能完成人民币基金的募集。” 尽管全面拥抱人民币基金已成为行业主基调,不过,人民币基金由于出资人类型不同,机构需要注意到的要点也不尽相同。比如,与地方引导基金合作,投资人心里一定要有数,是先找发改委,还是找国资委,亦或者是省投集团。另外,拿了引导基金的钱,就要有同理心,积极返投。“因为答应好的事,就要尽量做到。” 关键词2:投资科技、投资创新 投资科技,投资底层技术已成为创投行业从业者的共识,不管是碳中和,还是数字经济,亦或是半导体等,科技与创新始终是不变的主旋律。 以碳中和为例,双碳目标是一场持久战,这其中“储能与电池”一直是市场聚焦的重点。 一位新能源领域投资人表示,从成本角度看,由于钠离子比较容易获得,与锂离子电池相比存在天然优势。但两者是否实现替代,道路还很长,预计未来会作为补充应用在不同场景上。“在此背景下,钠电的负极材料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影响着整个钠电技术参数。比如说,硅碳负极可以应用在多种新型电池上,也包括锂离子电池体系的进一步升级,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方向。” 此外,在技术创新上,随着物理机构、正负极材料的不断更新,技术上仍围绕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使用条件、场景、降低成本等多方面展开。 至于半导体领域,更是人民币基金全面关注的领域。南方一位半导体领域投资人认为,芯片半导体国产化率已在不断提高,虽然行业有产能过剩的风险,但这对创业企业来说未必是坏事。“这好像赛跑,不论跑得多慢,只要坚持,最后总能追上第一名。当市场需求到顶、竞争更趋于残酷时,中国创业公司也在等待新机会,而技术高端化、科创属性强的公司,依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 当然,整个半导体行业也有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比如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两个行业,国内的上市公司还比较少,特别是材料公司科创板上市的不超过5家,设备公司也只有7家,在未来投硬科技仍是大方向,但要做到替代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总体来看,投资人认为,在全面拥抱人民币基金的背景下,碳中和与半导体等是大赛道和长赛道。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机构 ,都要摒弃投机心态中,坚持在科技创新这条道路上走下去。 关键词3:投融资与估值 2022年的资本寒冬,让一位已在创投圈呆了20年的投资人记忆犹新。他认为,去年是这十多年里最难的一年。不仅是融资节奏上,投资频率也放慢了很多。“这种投资速度的放慢,是一种主动行为。就我了解,2022年很多投资人其实还有钱,但却没有投出去。没有投的原因,是在后互联网时代下,大家都在看什么赛道长一点,不是说前年投半导体、去年投消费、今年投新能源,做一只风口基金。此外,疫情的原因也让投资人无法出差,面对面地了解企业。” 但2023年,这种投资节奏会发生改变。当然,这并不代表企业估值也能随之提高。“这是企业需要清醒认识的事,过去的高估值、高融资可能已一去不复返了,且相当一段时间都会是这样的趋势。”在此背景下,该位投资人建议,企业应该快速做好融资,而不是一直跟机构谈。 “如果一轮融资一直没有关闭,这说明企业的融资节奏和方向一定出了问题。只有快速完成融资,才能进入到下一阶段,将精力集中在业务上。”该投资人预判,到2023年下半年,一级市场的投融资会达到一个小高潮,有想法的机构会自上而下地建立自身生态和人脉。 关键词4:退出 与投资硬科技、拥抱人民币出资人相伴随的,是能否“退出”。 在与机构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今年基金陆续到期后,LP最关心的就是投资5年后,能返回多少现金。以至于有段时间,“隔轮退”不时出现在市场传闻中。但《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隔轮退”只是一种传说。 “很多时间,机构作为投资人往往会选择陪企业到上市,这既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收益,也是因为隔轮无法退出。一方面,如果隔轮退,在企业新一轮融资时卖出老股,其中会牵扯到价格、条款等都是很繁琐的法务问题;另一方面,一些赛道周期本来就很长,比如制造业,他们不像新消费或者互联网企业那样,一年能融好几次。漫长周期下,隔轮退也变得不太现实。” 北京一家美元基金的投资机构负责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以前投资中国的美元基金LP,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收获了很多在美国上市的好项目。“一来这些美元基金的LP看得懂这些项目,因为项目在美国都有对标;二是国外市场的退出通道非常通畅,估值也非常高。” “但投资硬科技之后,上市通道肯定是国内的科创板比国外市场更有优势,但最后退出时的收益如何,美元基金们却是没有经验的,因为科创板也才推出三年多时间。” 总体来说,投资与退出是两码事。记者注意到,一家总部在苏州的硬科技投资机构,今年收获了近20个IPO,多数是科创板公司。 但上市并不意味着退出。数据显示,在已IPO公司中,仅有恒玄科技、芯朋微、天准科技、普冉股份、强瑞技术等是解禁或部分解禁。而这些公司中,普冉股份与天准科技IRR差别巨大,前者为-24.20%,后者117.94%。因此,有投资人感慨:从上市到退出,这又是另一个故事。而如何做到投得好,也退得好,则需要策略与思考。 关键词5:S基金 由于退得不好,或者说退出难,DPI在2022年也被反复投资人追问。在既要又要的背景下,为了给LP流动性,S基金浮出水面。 S基金在国内也经历了几个阶段。南方一位经历过S基金交易的投资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第一次做S基金是在2017年,当时基金投资期结束,有部分国家级的引导基金需要退出,同时个人LP也希望退出。“但彼时,市场的悲观情绪还没出现,接盘方的条件也很简单,以普华永道对基金审计估值结果打7折为准,新LP全部接走或部分比例接盘。” “当时,在打折之后老LP还获得了5年1.6倍的现金回报。因此,当时的这笔S基金退出,算是很成功的。但随着悲观情绪发酵,再加上一些基金手中却有项目有风险,即便是风险项目以1元打包+后端分成的方式出售,但结果也不怎么乐观。” 再回到目前的市场上,尽管LP对流动性有焦虑,以及后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成长周期存在矛盾,但S基金作为资金退出的重要补充,买方依然应该以资产的实际质量为首要判断因素,而不是一味追求打折降低投资成本。 几个有趣的数字显示,在退出比例上,IPO退出比例粗略估算不足6%。另据清科报告显示,国内VC机构通过IPO、股权转让和并购退出,三种方式的退出比例整体呈4:2:1的结构,PE机构该数据为6:2:1,所以S基金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因此,随着各路人民币基金的逐渐到期,和市场更大的流动性焦虑,2023年,S基金或将成为创投一级市场上的一股特殊力量,开始有所活跃。 来源:财联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