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看着睡了7 发表于 2023-1-1 09:33:13

2022年影像回顾:隔绝与孤离的一年,如何与世界相连

即将过去的2022年,是人们注定会说起的一年。曾经漫长而孤离的隔绝状态,在每个人生命中都留下了一段特殊的经历和复杂的情绪。
属于你的2022年度时刻,也许是在没能回家过年的除夕夜晚,自己下厨做了一顿青春版年夜饭;也许是在居家办公的午后,透过窗子看到邻居阿姨在楼下喂眼熟的小流浪猫;也许是在小区即将解除封控的早上,看到一对老夫妇在秋日的晨光下牵手跳起交谊舞来庆祝。
彼时彼刻,也许你最想共同度过这些温暖日常的人,并不在身旁,但你还是忍不住随手拍下一张照片,发给亲友或者发到社交平台,分享这凝聚着浓厚情绪的瞬间。
于是影像带来的感动,也就不仅止于记录自己经历的当下,更在于为远方的他人带来“在一起”的共振时刻。它跨越了时空的阻碍,让我们重拾与他人的连接。
这一年,在那些低沉或失声的时刻之上,影像成为了一座浮桥,为情感和想象提供了一条通道,让人们得以轻盈地进入另外一种境况、一个故事或一段情绪。
“超越人眼,感知人心”,这正是小米手机不断追求的影像理念。在小米联合徕卡推出的“2022中国影像辞典”影像大赛中,评审一改重视技法与构图的传统规则,极力探索图像当中的人文主题。摄影师用镜头与瞬息万象的世界相连,我们则通过注视影像将这种连接不断扩散。情感的力量,正在这视线的传递中不断显现。
当时真就是一瞬间的感觉

就像王森说的那样,每个人都见过消防车在街上跑,但很少有人在影视剧之外,真的见过消防员是怎么工作的。
而在这张照片中,逆光下消防员们有层次感的剪影,还有脚边余烬上升腾的烟雾,共同勾勒出了危情尚未解除的紧迫。如此令人身临其境的影像,格外能使人意识到,有这样一群逆行者时时守护着我们,扑灭了大大小小的惊险和意外。他们的勇气,将我们连接在一起。
作为专门负责用影像记录火场的消防员,王森每天拍摄的对象有限,然而这样的拍摄,对他来说,意义远超于记录和分享。27岁的他,从事这份工作已经有5年了。虽然忙起来经常累得半死不活,但他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痛并快乐着”——

《逆行者》王森
王森:这张照片其实是一片荒地上的一些垃圾起火了,当时是晚上八九点钟。我去拍这张照片的时候,火已经快救完了,同事在处理一些残余,用水给冒烟的地方浇一浇。那时我站的角度就比较有感觉,因为逆光,正好有车灯给我们照亮,他们正好把车灯挡住了。
当时拍照的时候就真就是一瞬间的感觉,拿起手机就拍下来了。
你知道《烈火英雄》吗?里面有一个关阀门的镜头。有一次在一个厂子里,就跟电影里的场景差不多,也是某种油泄漏了,需要有人去把阀门关上。我跟着进了火场,同事去关阀门,我去照的相。当时还挺惊险的,因为那个东西谁也说不好它会不会爆炸。
我们这边一年的火灾,少的话也有三百多起,多的话四五百起。大的火灾我需要录像和照相,用作复盘和宣传,小火灾照两张相就行,留个记录。同事也挺希望自己救火的时候能被照下来,能分享一下。
自己拍的东西能得到认可,那肯定是很高兴的事。而且这些照片,如果让更多人看见、被更多人认可的话,也能让大家通过另一个角度了解一下我们的工作。
在拍完很久以后,我依然知道我是属于那里的

背景里陈旧的建筑与三四位忙碌的工人,将一对新人映衬得格外突出。这条小巷,与婚纱照的氛围多少有些格格不入,因而也暗示了故事的存在:这对恋人,一定在这里留下了特别的回忆。
对于此情此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象与解读,也许会单纯地被这对恋人的快乐感染,也许会想起某个自己留下了很多回忆的坐标。他们的幸福,将我们连接在一起。
作为全职up主的冯杰,几年前还在做电商。那时的他拿到了人生中第一部相机,发现镜头里的场景,竟然与肉眼看到的完全不同。于是当时他无比沉迷于镜头里的世界。无论拍摄什么,即使是一朵花、一个消防栓,他都会觉得,原来一些不起眼的事物也能够这么突出——

《见证者》冯杰
冯杰:这张照片是在山城重庆的一条小巷子拍的,当时那个环境人比较多,大多数在工作。我们这种拍法属于“扫街”,你需要等待一个时机,有时候确实还蛮难等到。
我没有想到,那时会遇到一对结婚的新人在这种场景拍婚纱照。因为通常来讲,大多数人拍婚纱照,都是去一些有壮丽风光的地方,他们竟然会在一处工作小巷拍摄。
当时重庆非常热,还是在上午。但在拍摄过程中,他们的脸庞上还是始终有笑容,我觉得非常好,从中能感到他们对重庆这座城市的热爱。
就个人而言,我可能也会选择跟爱人一起,去我们之前经常走过小巷子里拍婚纱照,哪怕只是一小段路也好。我可以在这张照片拍完很久以后,依然知道我是属于那里的,会更有回味的那种味道。
一年前,我觉得好照片可能是一幅非常靓丽的照片,有完美的构图和色彩。但现在我更觉得,好照片是像这样记录一些日常能看到的事。这张照片不一定说像素多高、画质多好,但你起码能看到里面的内容。即使是看到一朵不起眼的花,对于你来说,只要你自己觉得开心了,这就是一张好的照片。
摄影是另外一只眼睛

每个人对孤独的灵敏度都有所不同,然而在城市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经历噪音一样弥漫开来的孤独。冷暖的光线各自切分了黑暗,营造出幽静而空荡的空间,这也许会唤醒你对孤独时刻里以物为伴聊作慰藉的回忆。比如在异乡的车站,你结实的行李箱,就是你忠实的伙伴;比如在租房停暖的夜晚,你散热不畅的电脑,就是你最暖心的朋友。他的孤独和它的陪伴,将我们连接在一起。
56岁的樊丽勇,从十七年前100万像素的时代开始用手机学习摄影,至今已获奖无数。受到玛格南图片社的影响,他对影像纪实一直保持着关注。对他来说,好照片是“壮丽风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何去记录打动人心的时刻才是真理——

《相伴》樊丽勇
樊丽勇:这张照片拍摄于太原市的一条商业街,国庆的街头摆放了航天员的模型,供游人合影留念。随着季节变冷,它们就被搬到正在装修的店里面来了。我正好看到这个场景,感觉这个画面非常有故事,是吧?
不管是人和人在一起,还是人和物在一起,都是很有故事的。工人师傅在那坐着,单拍他一个人,会是一幅充满孤独感的画面。但后面的航天员模型就像是他的伙伴,时间刚好又是在晚间,光线比较暗一些,就像在太空一样,于是更有了相伴的感觉。
我们说摄影是另外一只眼睛,通过摄影你会更加关注于别人的生活和感受。特别是当你有了更好的发现和观察能力,还有自然的沟通能力。你会去深入某个人或某件事,来贴近他、了解他、拍摄他的故事。
刚开始摄影,我和很多爱好者一样,追求一些表面视觉上的东西。但是随着自己越来越深入,想法上和拍摄思路上有很大的转变了,对自己图片的内容量也越来越有要求了。现在我更愿意拍一些像这样更生动、有内容、贴近生活的作品。
万相见心,何以成为现实

就在刚刚过去的三十秒,约有十个新生儿发出了生命中的第一声啼哭,两万人在月台经历了一次告别,四亿人在城市里度过今年的倒数第二个工作日,其中一部分人正在摸鱼,心中暗自琢磨如何度过元旦假期。
而在这同样的三十秒里,你的眼睛,扫过上面的照片与文字,了解和深入了他人的生活。而你的余光,也许刚好看到地铁对面座椅上的人在口罩下打了个哈欠,或是一只飞鸟仓皇地经过了你的窗前。
一个人的眼睛,无法同时容纳瞬息的全世界。然而借助影像,我们可以从细微处看清这个最为寻常然而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事实:我与他人同处人间,共享相似的喜怒哀乐。
照片虽然是静滞的媒介,但自然写实的镜头,捕捉了人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刹那,为我们在绵延的注视中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此时照片中的人物,也就在画框外拥有了无限的生命。有那么一个瞬间,我们摆脱了重重标签,被那些纯粹、简单而普遍的美好打动,而那一刻,生命最本真的特质浮现了出来。
在这次比赛中,同样拿起手机记录日常的创作者还有很多。他们当中,有身为前设计师的全职妈妈,满怀爱意记录孩子的成长;有身为两个孩子父亲的行政员工,透过镜头与摆摊养家的邻居共情。
在比赛评委之一,新华社摄影部社会新闻采访室副主任邢广利看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似乎已经变成我们的一个体外感官,时时刻刻陪伴着我们观察世界,连接彼此。”
手机摄影,让“人们”和“远方”都不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成为了屏幕里一段鲜活生动的浓缩时光。

《透过玻璃窗》吴亚萍

当摄影通过手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交织,镜头无须再去刻意搜寻多么震撼的风景,或多么戏剧性的情节。那些对于生活的私人记录,始于生命内部的真情实感,自然地触发了另一个独特生命所共有的情感体验。
这正是小米“超越人眼、感知人心”的影像理念升级所倡导的。尖端的技术与深厚的审美结合,真实再现生动的“人心世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念,在这次小米和徕卡联合举办的比赛中,几乎每张作品中都有“人”的存在。你能看到的不是诸如“结构化”“大色块”的炫技,而是浓浓的生活气息与人情味。

《生活的背后是强大》翁凯仕

另一方面,小米13系列的技术升级、架构升级和生态升级,凭借来自前沿的科技力量,实力降低了大众以专业方式拍摄自己生命轨迹的门槛。与徕卡的战略合作,则让每个人都能够轻松地以沉着细腻的徕卡风格去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感。

这是科技有温度的一面:我们看到了真实还原的万千世相,更感受到了影像背后人心的律动,万相见心的愿景成为更加触手可及的现实。
在2022年行将结束的边缘,这些了不起的平凡影像,让我们重拾了与他人的联系,“感受这个世界的变化与希望”。
正如摄影家王景春所说的那样,这次比赛中涌现的众多优秀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你我一样的普通人,在这一年,保持着好奇与勇气,走了出去,用手机摄影去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
冬天很快就将过去,来年,愿你也能保持探索和表达的热情,用影像记录下每一个感动的瞬间,愿你能在与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轻快地前行,就像在微风里自由地行走。
                  

大宝贝暴力文 发表于 2023-2-19 16:32:09

支持楼主,这个发表不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22年影像回顾:隔绝与孤离的一年,如何与世界相连